查看原文
其他

柏林蹦迪指南

刀刀师傅 皮克尼克 2022-07-28

柏林俱乐部文化的开山鼻祖——Tresor



柏林是全世界最有意思的城市,也是全世界俱乐部文化最疯城市之一。

 

在过去的75年里,这座几百万人的城市的有近50年的时间里,被人为地割裂成了完全分离的两个城市,属于两个不同的国家,划归两个不同的阵营。

 

东边是同时风行“窃听风暴”(斯塔西)和“天体主义”(裸体自由)的德意志民主共和国首都,东柏林宽阔的马路和一水带着老式电梯筒子楼,让我这个社会主义国家出生的孩子倍感亲切,我自己去柏林就喜欢住原东德区域的“老公房”。


柏林至今还有一条卡尔马克思大道

 

西边则是“天知道哪天苏联的钢铁洪流会大军压境,所以今朝有酒今朝醉”的德意志联邦共和国飞地,长期生活着一群波西米亚风格的“莱曼先生”(出自电影《西柏林恋曲》)。其中有名有姓的就有澳洲哥特浪子Nick Cave和英国华丽摇滚一哥David Bowie。从那一刻起,这个城市的气质上就沾染了狂欢属性,这属于天时。


莱曼先生被狗挡住了,莱曼先生把狗灌醉了,莱曼先生被警察以虐待动物的罪名教育了,警察被醒过来的狗咬了

 

被铁丝网和水泥墙包围的西柏林生活着一群自由的灵魂,而墙外的东德人民则时时刻刻在被“老大哥注视”,你会选择哪一种生活?造了咱们北京地标大裤衩的著名建筑师莱姆库哈斯的大学毕业设计作品就与这个问题相关。


库哈斯的毕业设计,《逃离,或者自愿成为建筑的囚徒》(《Exodus, or the voluntary prisoners of architecture》)

 

而在后三十年,这两部分又被合二为一,改变总有阵痛期——一个国家只需要一套政府班子、一个城市只需要一个警察局总部、一个消防总部……于是不少人失去了工作开始无所事事、无数地方都空了出来,比如银行金库(老Tresor)、比如发电站(新Tresor)、比如各式各样的仓库(Berghain),租金便宜到甚至没租金,这属于地利。


老Tresor的门。Tresor的前身是在波茨坦广场附近一个地下室,其中主舞台是一个东德废弃银行的金库,2005年,因为房地产开发的原因,老Tresor关闭,里面的物件被聚集成为了一个博物馆

 

最后是人涌了进来。一部分是随着德国政治中心统一在柏林后的政客;一部分是来自世界各地的外交官和建设首都的大小商人;一部分是因为房子便宜进驻的艺术家;还有一部分是移民——土耳其劳工、越南劳工、韩国劳工、前南斯拉夫劳工……最后则是一堆堆被这座城市的文化所吸引的人,这是人和。


柏林政府机关大楼群,我们称之为“滚筒洗衣机”@有方建筑

 

天时地利人和一碰,造就了这个独一无二的城市——亚文化是主流文化、痴迷于Techno音乐、许多人穿着黑T背着帆布袋讲究健康素食主义却又药物成瘾、作为德国首都却有一大堆人说着世界各国的话……柏林前市长沃维雷特(Klaus Wowereit)形容柏林:“穷,且性感”,成就了过去二十年来最好的一句城市宣传语。

 

 

2 / Berghain蹦迪实录

 

《柏林召唤》,一部拍摄于2008年的德国电影,讲的是一个爱穿球衣的柏林DJ写歌、谈恋爱、跟老板吵架、再制作牛逼音乐的故事——这个故事发生在柏林真是太正常不过了。


Berlin Calling,图为主角Paul Kalkbrenner

 

柏林的青年文化,主要是俱乐部文化,或者说Techno文化。这种起源于1980年代末美国底特律的科技舞曲,以4/4拍、简单重复、充满机械感、少人声旋律律动(groove)为特点,正好与刚刚经历柏林墙倒塌的柏林相遇,开始从骨子里影响这座城市人民衣食住行的方方面面。

 

也正是因为柏林太好玩了,让我开始一点点接触电子乐,特别是Techno,包括分展出来的Minimal Techno、Hardcore Techno、Progressive Techno、Ambient Techno……


开始聊夜店。


我有幸进过传说中的“宇宙第一夜店”Berghain


 

Berghain,因为地处Kreuzberg和Friedrichshain两区之间,所以取名合并了两个地区的尾音。以极简的Techno音乐、极佳的Funktion One音响、超长的营业时间(可以呆在里面超过48小时)、超级工业范儿的空间,成为了全世界电子音乐爱好者心目中的“麦加”圣地。


每个月,Berghain都会邀请一位艺术家为他们创作传单海报Berghain flyer,这是2015年10月由艺术家Laura Schürmann创作的海报,画面内容大家自己体会

 

Berghain最最最最有名的还是凶恶的bouncer(俱乐部门卫):他们会根据一些规则筛选来自全世界各地排队4、5个小时等待的男女,而进入的概率只有大概三分之一:一对情侣,不让进;四五个男生一起,不让进;一身名牌,不让进;高跟鞋,不让进……


Sven Marquardt,柏林著名摄影师,同时也是Berghain的门卫

 

这背后是一种实用性的审美——Club是用来跳舞的,穿的朴素些,黑T黑裤子球鞋就行;

据说,Berghain的管理层70%都是LGBT人群,所以Club也相对更Gay Friendly一点;

而另一个朋友则告诉我bouncer的筛选标准是看你这个人“眼里有没有光”——自信的人很容易进去,紧张害怕喝大了的人则会被拒绝。


Berghain flyer

 

我觉得吧,bouncer选人基本就是看眼缘——我去过两次Berghain,只进去过一次,而两次我穿的衣服几乎是一样的。排我跟朋友前面的,是三个穿着网袜、大长腿的东欧姑娘,焦急地抽着烟。排队前后聊了两次,感觉还不错,我都在想象如果再次被拒,就邀请他们跨河去Watergate或者Tresor再续前缘。

 

结果我进去了。


模糊不清的盖章

 

因为Berghain不允许拍照,贴好手机前后黑胶布,一进门,好一个大千世界


Berghain 内部轴测图

 

一楼是一个冷冰冰的,有着各种立柱和水泥座位的空间,音乐迷幻,烟雾缭绕,时常可以看到或躺或坐或靠的男男女女。


Berghain 图片@facebook

 

沿着铁楼梯走上二楼,音乐就开始很明显地一点点冲击你的胸膛,分离心脏和肋骨。走上二楼,眼前密密麻麻的全是人,远处黑色的DJ台里放着最狠的Minimal Techno,脑袋后面的角落里有从天而降的铁链,做成了工业遗迹般的秋千,这里我遇到了两个比我高半头的德国女孩,巨美巨性感,唯一的问题就是她俩是一对。


但也不妨碍我跟她们一起荡秋千。


Berghain 图片@facebook

 

走进两侧,则是半透明塞着假骷髅的吧台,还有各种形形色色的小隔间,在进入Berghain前就久闻“隔间”的大名,我在里面绕圈绕了一夜,直到天快亮的时候,才找到一些不可描述的踪迹,满足了我这个游客的恶趣味。


Virginie Kypriotis的创作A-Night-At-Berghain

 

沿着左手边再往上一层是一个小型空间,叫Panorama Bar,音乐相比主空间会更放松一点,我去的那天放的是disco音乐,有个花衬衫的兄弟在我旁边跳了至少20分钟的手势舞,现在想想,如果他去拍抖音的话肯定能火。


Panorama Bar大概长这样,里面真的不让拍照,我也不知道为啥能搜到这么清新脱俗的照片

 

Berghain对少数族群真的非常友好。当我一边跳一边挤进靠近DJ台的一个区域时,好家伙,迎面就是一群穿着SM皮衣的男男女女,正在随着音乐摇头纵跳。我想着哥们作为周围唯一的亚洲脸,也不能给咱丢脸,于是衣服一脱,光着膀子混迹在这群皮衣男女之间。


大哥姑娘们大概都是这个画风

 

跳了一会我才发现,身边的人好像并没有什么着衣规则,穿SM皮衣的、穿短袖的、穿背心的、穿得像个乞丐的……但每个人并不在意你穿了什么,唯一的相同点是都非常友好。


包括我旁边带着狗头面具的大哥。

 

 

3 / 柏林蹦迪指南

 

沿着施普雷河穿过奥伯鲍姆桥,离Berghain不远的地方,就是著名的克罗伊茨贝格区(Kreuzberg)。

 

这里和旁边的Schöneberg地区连在一起,堪称欧洲男同志的首都,并且以多元化的移民社区、丰富的艺术画廊和各式酒吧著称。这个社区有多酷呢?谷歌曾经尝试在Kreuzberg建立办公区,可以带来高工资的就业岗位和推动房价,结果被本地居民联合投票赶了出去。

 

Kreuzberg最有名的club是Watergate,这家夜店相对来说请的DJ会更大牌、国际化一些,但是品味仍然非常不错。他进门是吧台,有两个舞池,其中一个舞池在施普雷河上——天气只要不太冷,拿着饮料面对河水放松摇摆也是一绝。


Watergate河面的bar,我好像没有蹦迪拍照的习惯,所以照片全是网上找的。。。

 

Watergate对于我最重要的意义在于——我第一次学会鼓起勇气厚着脸皮跟店里的女孩子搭讪。作为一个生长在红旗下的90后青年,我最早对于Club的概念就是开卡座、喝假酒、摇骰子。如何搭讪一个女孩子?我的经验为0,也很容易害羞。但当时就想着:反正谁也不认识谁。就一边随着音乐摇摆、一边就跟旁边的德国姑娘搭讪起来,经过那次我才发现,大大方方地聊天没有很难。


Watergate舞池 


Club der Visionare,位于施普雷河与旁边一条小运河的交界处,离特雷普托公园很近。倪兵老师说过这家club/bar是Minimal Techno的大本营,面对着河岸听着DJ放techno,的确是飘飘然的感觉。


倪兵老师说这里是berliner起飞和降落的地方。至少我去的那次,没有人掉进河里


我还碰到了柏林的夜生活传奇人物老爷子Komet Bernhard,后来在Berghain,我又见过他一次。


Komet Bernhard老爷子如今是柏林夜生活文化的代表人物之一,他50多岁才“出道”,如今经常各大酒吧吹泡泡


我去这家club则完全是误打误撞。我当时先在Treptowerpark跟几个柏林小哥玩飞盘喝BECK'S啤酒,然后又去了Plansche in Planterwald,一个废弃十几年的游乐场想玩废墟摄影,最后被门卫大哥赶了出来,绕回来的时候百无聊赖地走路,正好发现了这家神仙Club。


摆拍本人

 

Tresor。我没有经历过那个藏在银行金库,随时有可能窒息晕倒的老Tresor的时光,但新Tresor同样很酷,位于米特区,仍然由Dimitri Hegemann打造、由发电站改造而成。我在这里排队花了2小时,寄存衣服又花了1小时。Tresor的内里风格跟Berghain很像,到处都是暴露的水泥柱、巨梁和管线,转悠的时候上下几层都分不清,DJ台跟舞池之间隔着金属栏杆,空间狭小,干冰管够。还有一个感观就是:里面的人比Berghain爱说话很多。毕竟,这些有名的夜店里面可能一半儿都不是本地人。


Tresor内部

 

Tresor旁边有家叫OHM CLUB,据说跟Tresor是一个品牌,倪老师也曾推荐说过里面的音乐品味很不错,不过这家店我并没有去过。


疫情期间,Tresor在线上做了5小时techno直播,大家感兴趣的可以在B站上找到


至于有着著名户外花园的://about blank、性爱酒吧KIT KAT(我是kit kat巧克力的狂热爱好者)还有一系列柏林其他著名夜店,我也都还没去过,期待疫情结束后有机会去柏林继续浪。


Kit Kat内部画风

 

对了,附赠一个小tip:当你看到那些亚洲脸孔,打扮时髦,小麦肤色的女生,用中文跟他们搭讪是没有用的。这些人基本上都是韩国裔的德国人,从小在柏林长大,语言流利程度从大到小为:德语、韩语、英语,反正不会说中文,别问我是怎么知道的。

 

 

4 / 柏林生活

 

当然,柏林好玩的不止是夜店。

 

米特区除了逛不完的博物馆岛,还有一个小的室内滑板场,里面的板仔动作行云流水。


我在柏林大教堂旁边看小姐姐

 

附近的柏林丽笙酒店里有一个圆柱体的水族箱,房间围绕着水族箱排列,睁眼就能看到鱼在附近游来游去。


住店效果由小陈本人作为模特亲自出镜示范

 

离市中心不远的滕普尔霍夫,原来是柏林的老机场,叫Tempelhof Airport,如今成了柏林人野餐的圣地。

 

柏林的著名街头小吃咖喱香肠,最有名的是动物园旁边的Curry 36,我喜欢在柏林大教堂旁边的咖喱香肠店边吃边看对岸的游人。


没想到最近一次吃咖喱香肠是在曼谷的亚洲第六餐厅Restaurant Sühring,非常值得推荐的一家餐厅

 

相对于那个由厕所改造的著名汉堡店Burgermeister,我在清晨的柏林吃过24小时营业的波兰饺子馆,也在日本烤肉店里喝过几乎是原价卖的響17年威士忌,还在柏林吃过很多次越南菜——西德在越南战争后接受过一批越南难民,东德则引进过越南劳工,这些人就此扎根在了德国。


德国的越南菜、东欧菜、土耳其菜;荷兰的印尼菜、苏里南菜;法国的摩洛哥菜、阿尔巴尼亚菜......在欧洲吃饭,吃前殖民地食物也是一门学问

 

在维尔默斯多夫区(Wilmersdorf)还有个泰国公园,每个周末就会有泰国移民在公园摆摊。

 

柏林有数量众多的大师建筑,光是我自己看过的,就有密斯凡德罗(柏林新国家美术馆、修缮中)、DanielLibeskind(柏林犹太博物馆)、Helmut Jahn(索尼中心,我人生最爱建筑之一)、Norman Foster(柏林国会大厦改造)、David Chipperfield(詹姆斯·西蒙画廊)和贝聿铭(德国历史博物馆)……


Sony Center by Helmut Jahn,未来的未来扑面而来

 

一般来说,每个清晨当我们结束蹦迪的时候,都会就近买一个Doner Kebab,阿拉伯垂直烤肉串夹饼,据说最早定型就是在1980年代的Kreuzberg——柏林是全世界土耳其移民最多的海外国家。酸奶酱打底、大量软烂来路不明的羊肉片、蔬菜丝,包裹在一个烤得有点点焦斑的囊里,一口接着一口,满是灿烂热烈的肉汁。

 

另外有些时候,我跟朋友则会打包一份kebab,在清晨的阳台上喝一瓶加重咖啡因的Fritz-kola,我们称他是兄弟情可乐,直到太阳逐渐升起,金色的阳光洒在我们脸上的时候再去睡觉。



5 / 柏林电影私人LIST

柏林的故事,认真写得话可一万字都写不完。感谢电影工作,让我们可以用一种简单的方式去“亲历”他们。从时间的顺序来说,我的私人list是:

 

《B Movie:西柏林的欲望与声音》:纪录片,主人公Mark Reeder来自英国曼彻斯特,是Joy Division的发小,曾作为著名独立厂牌Factory的制作人来到柏林,亲历了1979-1989回归前的柏林。2017年,倪兵老师带着Mark Reeder来中国转了一圈,有幸见到了他,和这部牛逼的电影(带中文字幕)。


Mark Reeder和christiane F, 这位漂亮的小姐姐写过一部著名的未成年少女吸毒失足不断堕落的小说《We Children from Bahnhof Zoo》,1981年改编成了电影《堕落街》,一时间成为了欧洲少男少女们的偶像,《堕落街》的主演Natja Brunckhorst在剧里也非常好看


《SubBerlin -The Story of Tresor》:纪录片,讲的是柏林电子音乐club的鼻祖Tresor的故事。Tresor在德语中是“宝藏”的意思,名字来源是club的原址为东德银行的保险库。因为网上没有字幕,所以我只是大概翻过一下,看了个寂寞。


Tresor的告别排队盛况

 

《罗拉快跑》:现象级电影,Techno背景音乐下的红发女孩无数次狂奔,可以靠一部电影来蹦迪的作品。一部电影,几种结局的这种风格,最早诞生于波兰电影大师克日什托夫·基耶斯洛夫斯基1981年的作品《盲目的机遇》(1987年才上映),华语届最有名的是银河映像的《一个字头的诞生》,动漫里则有森见登美彦原作的《四叠半神话大系》。


据说那个时代的德国年轻人都看过几十遍《罗拉快跑》

 

《柏林召唤》:刚刚已经提过,不多展开,这部电影播出后在欧洲反响非常好,主角Paul Kalkbrenner本职就是DJ和制作人,一夜之间化身为了柏林电子音乐文化的代言人。


Paul Kalkbrenner在剧中的女朋友和女朋友的女朋友

 

《维多利亚》:一镜到底的神剧,讲得是一群青年在柏林夜晚的冷漠浪漫爱情冒险作死的故事,完美符合柏林市正在努力推进的24小时经济概念——白天一波人上班,晚上一波人燥,两头都花钱,互相不打扰。


心情躁动的西班牙姑娘和几个愣头青的故事

 

《柏林之犬》:NETFLEX德国的新作,柏林土著、前南斯拉夫人、土耳其人、非洲移民、新纳粹……直面种族矛盾的硬核连续剧。只不过,里面的音乐从techno换成了Hiphop。


拥有黄金AK的土耳其老大



6 / 上海夜生活节


6月6日,第一届上海夜生活节开启。一时间,摆摊潮、夜间经济成了国中热点。


6月7号我在波特曼丽嘉阁喝Martinez,过去的一年里丽嘉阁每个月都会找全球各地的著名酒吧做POP UP(快闪酒吧),因为疫情的原因,POP UP活动如今暂停了


过去的几年里,柏林一直在推广24小时经济,而这座城市的夜生活文化更是可以堪称全球青年夜生活的一个范本。


好的音乐、好的DJ、好的场所、好的观众,还有不错的食物,每个周末,全欧洲的年轻人都会搭乘最便宜的一班廉航机票来到柏林,然后狂玩48小时后再飞回去。与之相比,国内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关于柏林夜生活我了解的其实很少,但上个月有件不大不小的事在朋友圈里发酵——开业七年的上海著名夜店Arkham已于5月16日永久关闭。暨2016年十二月底TheShelter关闭后,上海Underground Night Club的两大阵地都落下了帷幕,我在朋友圈发出感慨:“青春一去不复返”,并且自我调侃道:去这两家夜店,还不是因为taxx开不起卡座,买不起神龙套?


Arkham五周年的时候

 

但思绪就突然被带回了以前蹦迪的日子,还有Shelter门口的汉堡餐车,各个街头巷尾的炒饭炒粉店,仙霞路茅台路的宵夜盛况......我赶上了Arkham的最后一蹦,门口早早排起了百米的长龙,大家都在跟上海前两年蓬勃的夜生活告别。

 

于是,也就有了暨江浙沪村村通和流行食物编年史后的第三个系列:青年迪斯科。第一期讲柏林,主要是想聊聊Club文化教会我的自信、自由、开放和包容。


祝那些有力有品位的俱乐部越发展越好、那些好味道的酒吧被更多人所知、那些充满生机活力的夜宵摊不要只是昙花一现。

 

我在上海最好喝的日式酒吧旁若无人地吃咖喱饭


接下来的话,我准备写一篇上海宵夜指南、写一家Fusion餐厅与它致敬的那个时代的故事,大家敬请期待。



特别鸣谢:

著名DJ,中国电音教父倪兵。倪老师曾经在播客节目大内密谈大聊特聊柏林三期240分钟,并且身先士卒,把房子都买到柏林去了,还在柏林开了个公司(后来我才知道,国内数得上号的几个大城市,倪老师几乎都有房,这是后话)。而柏林的夜店指南,倪老师在播客里教了我很多。


美食家戴踏踏。踏踏老师身材好、花臂、可飒可甜、熟稔中国从南到北几乎所有好吃的餐厅。每当我在香港,找到一家自以为鲜为人知的餐厅的时候,打开大众点评,就会发现踏踏老师十年前就来过了。而她最爱的城市就是柏林,每年都会去那儿呆上一两周。柏林的买手店和餐厅,我跟着踏踏老师的微博去了好几个地方。




附:我收集的Berghain flyers @ google











也许你会对这些内容感兴趣:

江浙沪村村通第一弹:盛泽面馆排行榜

江浙沪村村通第二弹:阶级斗争不忘记,地富反坏河豚鱼

流行食物编年史第一弹:巴斯克烧焦芝士蛋糕编年史

流行食物编年史第二弹:鱼子酱吃喝指南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